如今AI人才炙手可热,动辄百万年薪。尤其在2016年阿尔法狗火爆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领域,开设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业务分部,并且拿出了大量公司资源来应战,最首要的就是抢人。
高薪挖角但却面临人才不足
“真的是有些疯狂了。”极木科技创始人祁卫这大半年来亲身感受到此般硝烟弥漫,“我了解到一位国内名校刚毕业的人工智能博士被几家公司争抢,年薪从四五十万被抬高到八九十万。”
根据不完全资讯显示,有关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等一线研发人才的报价都是人民币60万元级别起,不仅是BAT在抢人,新创型公司也积极高薪挖角。
但人工智能人才不足可能是当下行业最大的困境。据领英2016年数据显示,其平台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只有25万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印度及中国。资深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在美国,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AI人才比例也不到一半,中国甚至不足1/4。
在全球市场争夺优秀人才
现如今最优秀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几乎都来自美国。而他们很多人并不愿意漂洋过海来中国。所以我们看到BAT纷纷在硅谷开设实验室,背后的逻辑正是在于此。
当然这并不奇怪。人工智能事业发源在美国。即使被公众冷落几十年,美国学者也没有放弃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论文年年大把地出。阿尔法狗用的神经网络思想和算法,也不是灵机一动的革命,是几十年来慢慢改进出来的。
“在全球化的人才布局中,不仅百度在做,华为也在做,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做,我看到一些初创企业甚至在国外招聘人才。”百度总裁张亚勤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人才黑洞或是行业最大问题
毫无疑问,现在AI是当前科技界最热门的领域,同时也被视作为新的科技革命,Google、微软、Facebook与大陆BAT等巨头的战略也已向AI转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企业目前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做到开放。
李开复曾经发表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看法,在他看来,Google、Facebook、Microsoft、Amazon、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像人工智能的七大黑洞一样,任何人工智能创业者都需要使用数据,需要有好的算法,需要顶尖的人才,但是这七个公司都封闭化,是对人工智能的一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