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港推进“二次创业”银企对接会如期举行。会上,8家银行和24家中小企业签订了10.5亿元的贷款授信。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由此得到缓解。对接会的举办,缘于前不久区领导的走访调研。“我们到中小企业调研时,发现很多企业主因资金不足,研发新产品、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信心不足。我们即刻研究解决方案,组织推进"二次创业"银企对接会。”泉港区委书记洪自强告诉记者。
洪自强所说的“二次创业”,指的是1月30日在泉州召开的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去年,泉州3万多家民营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73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3%,工业增加值236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7.3%。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泉州民营企业面临出口萎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泉州民营企业走向何方引起决策层高度关注。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因此应运而生。
“二次创业”的“四化”目标
2011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达4270亿元,同比增长13.5%,连续13年居福建省首位;财政总收入超500亿元大关,达500.36亿元,增长了25%……骄人的数据,彰显泉州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昔日的“五小”企业,已把名不见经传的泉州变成闻名全国的民营经济聚集区。当年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孕育出74家上市公司、近1500家亿元企业。
然而,辉煌的背后暗藏隐忧。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不少民营企业家意识到: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然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不改变已没有出路。企业的想法与政府不谋而合,“我们期待民营经济通过"二次创业",推动泉州"传统产业高端化、成长型产业集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如是表示。
好想法不如快行动。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泉州民营企业正积极尝试。在泉州浪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庄杰清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投入技术更新和引进设备的费用已达3亿多元。目前,公司还准备追加2.5亿元购进7条化纤流水线。“流水线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年配送3000吨(产值6亿元)的环保生态型新材料,属国内首创。”这名负责人说。
无独有偶,在熙晟(泉州)钢结构制品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金属制品项目正在紧张筹备。“这是一项"朝阳产业"。”公司负责人介绍,“钢结构制品在国内应用广泛,出口销量巨大。项目的建成,不仅可以解决本地需求,还可利用泉州的港口资源出口海外,前景看好。”
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眼下,泉州不少民营企业正自发地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或注重品牌经营、或注重新品研发。得益于此,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发酵时,泉州企业以变应变,化危为机,全年新增亿元企业374家,新增上市公司14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0枚,专利授权量5607件,专利数占福建省总量的60%。一个以“上市企业为龙头、亿元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带动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增速均超过20%。
政策先行打造民企乐土
“在国家级开发区、当五星级服务者”。“二次创业”大会召开后,泉州开发区工商局当即出台《关于助推本区企业改制上市和挂牌融资的若干措施》,从多个层面扶持企业发展。
政策先行正成为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一大亮点。在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泉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同时,泉州还计划在今年开展为期一年的“落实惠企政策专项行动”,确实让广大民营企业能在最短时间享受到各级政府予以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