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指引创业
关于《广告导报》的创刊和发展,凌平认为是与我国广告业真正市场化并且飞速发展保持同步的。1992年以前,中国广告业还处于被管制阶段,每个城市只有一两家广告公司,就连公司的名字都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都是标准的某某市广告公司,这也为《广告导报》创刊后的邮寄赠刊提供了便利条件。
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各地的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那时的广告非常简单,一篇文字或者一个图片就是一个广告,在机关里搞新闻摄影工作的凌平,经常被邀请去给企业拍广告图片,慢慢的他对广告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前一个城市一两家广告公司,发展到几十家、上百家,他越发的感觉到这么多的广告公司肯定需要一个媒体来支撑并传递行业信息。于是借着政府提倡党政机关办实业的机会,他创办了《广告导报》。
《广告导报》的创刊,意味着全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份广告行业报纸诞生了。这份报纸跟随着整个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壮大。报纸内容以业内资讯、营销模式分析、案例的探讨为主。凌平说,设置这几个栏目,是依靠他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新闻敏感度,他觉得这个行业要发展,就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由于地区差异,外地的广告人做了什么,本地的不一定知道。同期的《中国广告》,内容主要是广告研究方面,《国际广告》主要介绍国内外,包括港澳台的优秀广告作品。相比而言,《广告导报》更加贴近广告人的真正需求,因此这份报纸在业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说给广告业的飞速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对于网络的认知和使用,凌平算得上是一个先行者,他在两个大门户网站都拥有BLOG,第一个广告专业博客也是他建立的。早期有读者投稿的时候,所有期刊都是非文字稿不收,而凌平那时就已经意识到,email投稿要优于文字稿,不仅速度快,还节省了录入和校稿的程序。对于为何对网络媒体认识的这么深刻,凌平说是直觉,这种直觉也为导报在市场上抢占了先机,网络也促进了导报的发展,成为《广告导报》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
创意导向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我感受到凌平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人。1997年他为《广告导报》建立了“理事会”,当然此“理事会”非彼理事会,他说,其实《导报》更像一个组织,把全国的广告人召集在一起,举办一些活动,“理事”的本意就是做事,让大家给这个行业做点事情。目前导报的“理事”单位稳定在100家左右。这种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以至于后来的广告业媒体争相效仿。
他的另一个创意,就是《广告导报》的发行渠道——数据库发行,虽然现在这种发行方式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并应用着,但凌平是最先使用数据库发行的人。当时的发行主要是以信函为主,标准的公司名字使他们的邮寄非常顺利。凌平还记得,当时一个季度就寄了几万份,县级以上的广告公司他们都寄,按照这个方式,《广告导报》一下子在全国就火了。他们的这种发行方式为《广告导报》积累了一个庞大的读者数据库。如果问凌平这么多年的发展,什么是他认为最重要的,相信他会说是这个数据库,同时这个库也见证了《广告导报》的一路发展。凌平也特别重视参加活动,只要有跟广告相关的活动,都会有导报的记者去采访和送报纸,这样不仅可以报道业界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建立联系。也正是因为热衷于参加行业的各类活动,凌平获得了“广告界的社会活动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