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郑先生上午去银行存入600万元,但到下午,连续260条银行扣款短信把他直接“轰”晕了,每笔2万的消费提醒让郑先生急忙致电银行,在此过程中,他的钱还持续被转走,短短十几分钟卡里只剩690元。
银行卡和U盾都在手里,巨款就神秘消失了,这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无影黑手”,又该怎么防范?2016年12月,广州当地媒体披露此事件后,当地警方立即立案调查,郑先生的开卡行中信银行也成立专项小组调查,并锁定了资金去向,但目前仍没有案件侦破的消息披露。
不可思议的15分钟
据媒体披露的细节显示,郑先生当天到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新开了一张银行卡,中午通过其弟弟的账户转了600万元到卡内。
但是,当天15:34开始,郑先生连着收到260条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每笔2万,短短15分钟内就被转走了528万元,均是以消费支出方式被转走的。
据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核查显示,11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郑先生来到中信银行广州分行营业部新开立账户。12时57分,由他行他人账户转入该账户600万元;15时34分至16时53分,账户资金分批划扣5999400元。
有必然有偶然?
在收到短信的同时,郑先生立即致电银行客服表示,开卡的密码锁、U盾都在自己身上,钱怎么会被转走,并要求客服向上级报告,调查资金的去向。
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电话沟通期间,银行卡内还剩20多万元尚未被转走,银行客服建议郑先生马上冻结账户,并向警方报警。但是郑先生并未采纳冻结账户的建议,最终账户资金被分批划扣后仅剩690元。
对此,郑先生回应称,当时没有迅速冻结账户是因为账户上所剩钱已不多,“觉得肯定是银行搞错了,只要把情况给银行讲明,不是我消费的,这600万元肯定是能找银行拿回来的”。
卡里的钱是如何被转走的呢,信息安全专家表示,这种情况下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其中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其中的复杂性也势必会造成破案的难度。
小心SIM卡被复制
警方破获盗取银行卡资金案件
手机在身边,银行卡在身边,身份证件也在身边,网银账户的现金竟会不翼而飞。这看似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却接连出现。
“他们能帮你做一张一模一样的手机芯片。”犯罪分子可能是通过复制SIM卡,这样与你号码相同的复制卡一样可以使用你的资费打电话或者进行其他消费,也可以登陆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操作。
对此,中国移动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表示,SIM卡是客户的识别模块,上面存储了手机客户信息,在卡片里存有一组128位长度的密钥以保障安全性,同时移动通信网络是独立在因特网之外的网络,先天上杜绝了来自因特网黑客的攻击,从技术上讲,SIM卡远程复制不可能办到。因此,要复制你的号码只可能去营业厅。
犯罪分子通过复制手机卡进行诈骗
专家提示,身份证号和手机号都是重要的个人信息一定要保管好;在手机长时间没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开通网银的账户,最好不要有大额存款;手机卡被复制、被挂失一定要立即报警。还有一点提醒要换手机号的人,回忆一下旧的手机号都绑定了什么,一定记得解绑。
不排除“撞库”手法
信息安全专家表示,信息泄露的五大类,分别是黑客用木马程序恶意窃取信息、黑客入侵并盗取数据库、用户随意连接免费wifi、内部员工主动倒卖信息和用户“一套密码走天下”。
通过撞库导致的犯罪案件已发生多起
密码是复杂的英文数字混合,使用的电脑手机也没有中毒,可是巨款却不翼而飞!罪魁祸首是撞库。近年来,大规模的个人身份泄漏已经发生多起,专家也不排除郑先生的存款失窃也和此有关。
所谓的撞库是黑客最常用的窃取个人信息的手法,也就是黑客通过收集网络上已泄露的用户名及密码信息到其他网站尝试批量登录,得到一批可以登录的用户账号及密码,并由此盗取更多的个人信息。
也有黑客自己写软件来扫各类网站,把批量生成的电话号码进去扫,把电话号码所对应的登录密码扫出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得到了用户最关键的登录信息,撞(数据)库的速度也很快,每分钟就能跑1000个,而据民警透露,成功率在50%以上。
个人信息安全已经越来越重要
防范要牢记这几招
辛苦钱如何不被贼惦记,这些基本的防范招数要牢记:
一、全国20%~40%互联网用户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账号密码,被不法分子“撞库”破解成功就不堪设想,一旦如QQ或微信被盗号,其他平台上的密码都需要统统修改
二、密码设置要足够复杂,最好是经常更换,还要妥善保管,防止泄漏
三、手机长时间没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确定手机不能用,立即将银行卡挂失
四、关闭大额转账功能,设置转账限额,调低信用卡额度